close
導讀人:吳青泰學長、周良哲學長

與會人:莊大輝師兄、謝育宏師兄、林達宏師兄、陳勇良學長、郭家林學長、劉誠傑學長、楊忠穎學長、莊雪吟師姊、蘇嫺學姊、蔡佳玲學姊





無量義經---德行品第一

◎青泰恭錄



★《無量義經》全一卷,分三品,由中天竺沙車曇摩伽陀耶舍傳入中國。與《法華經》《觀普賢經》合稱「法華三部經」,此經也是《法華經》的開經,是證嚴法師指出與她最相應的一部經典。

★緣起:於早年上人講述《無量義經》之內容編輯而成,當時慈濟志業發展僅止於慈善志業,但亦無失於法理之論證。

★佛教經典的集結

1、阿難對於佛典的貢獻:為佛陀侍者,智慧記憶超人,協助集結

2、佛陀說法地點,法的重要性:此經宣說於王舍城的耆闍崛山(靈鷲山)中,是郊區之清淨處所。佛陀入滅前交待弟子們「以戒為師,以法為重」。

★上人面對佛經,探其精要的立場:

要明白佛陀本懷 ,不論經中的文字是否為佛陀原意,都沒有關係,只要經文內容能適應現代的社會,能用現代語言說出來,讓人聽得懂,能受用,且又不離現實的生活,我就覺得正確。講說佛經道理,重點在於如何深入淺出,使人很容易明白義理,而能將心態很快轉過來,所以就是要解釋的簡單明暸,而不是在名相中打轉 。

★「比丘」含義:

大比丘是隨佛出家的男眾修行者。「比丘」之意為怖魔、殺賊、乞士。怖魔,即因有人有心修行,會讓魔王起恐怖之心,使魔王少了三界中眷屬;殺賊,煩惱猶如「賊」一般,因而佛弟子要有智慧去斷除,此即殺賊;乞士,為當時一般修行者的生活方式,是志節清高之士。

★「菩薩摩訶薩」含意:

菩薩即菩提薩埵,譯為「覺有情」,摩訶是「大」的意思,因此,菩薩摩訶薩是大覺有情,即大菩薩。

★十善業是生天之因:

1、身三—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

2、口四—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

3、意三—貪、瞋、癡



Question:

1、如今慈濟在台灣發展已四十年,如何印證在《無量義經》的經典內容?

2、觀無量義,觀無量的法,觀無量的眾生,如何應用生活上的解行?



無量義經---德行品

◎周良哲 恭錄

何謂三種供養

供養分為利供養(物質)、敬供養(恭敬心)、行供養(身心的修德行為)。

諸大菩薩皆是因德行而得名,人人本具佛性,至今還是凡夫,這是應該反省之處!



舍利弗的發心

請別因為菩薩道難行就退卻,切記< 一失人身,萬劫難再>,縱使再來做人,能否聽到佛

法也是未知數。



是諸菩薩,莫不皆是法身大士,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之所成就

既為佛弟子,不能不守持戒律,『戒』可防非止惡。身業要保持清淨,不能有殺盜淫的情

形發生;口業要預防不當的言語;心境更要清明沈著,不要起了貪瞋痴的惡念。



其心禪寂,常在三昧;恬安澹泊,為無無欲;顛倒亂想,不復得入

『寂』即是靜,指心不受外境動搖;『三昧』亦是禪,意指心止一處,不令散亂而保持安靜;

菩薩的心常在禪寂之中,不受世事煩惱所困擾,『恬安』即恬靜輕安。



佛印禪師與蘇東坡

平日應好好訓練定力,培養德行,等到逆境來時,才不會生起瞋惡煩惱,同時要訓練自己

少欲(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)知足,透視外界欲境的虛幻而完全放下,不去計較得失。



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;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;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

『靜寂』即心不動念,心靜,意志即清淨。『君子如青松,小人如紅花』。菩薩的志願要如

青松一般,經得起風雨的考驗;君子的志願廣大,見解力強,凡事皆以大眾的利益為先,

此為『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』。

『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;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』,菩薩的心是以眾生服務為目的,這種志願

並非短暫的,而是從初發心開始,經過億百千劫都不會退轉。沒有絲毫自私的心,這就是

菩薩廣大的心胸以及堅強的志願。能夠如此,無量法門就會顯現在前。



放下煩惱智慧生

放掉煩惱,心無雜念,自然就會啟發智慧。同時要依法觀照,放下煩惱,智慧才能顯現。



得大智慧,通達諸法;曉了分別,性相真實

『智』能分別世間的事相,『慧』則可以了解出世間的真理。學佛的人有了智之後,必須

要有純良的慧,才能運用智力於善處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中的恆順眾生,就是依照眾生

所需要的法門而施教,不但要了解眾生的特性與慾望,還要了解時機與世相,觀機觀時以

施教。



有無長短,明現顯白;又能善知諸根性欲

菩薩首先要有深沈的眼光,並以深淺不同之道引導他人。



◎無量義經的封面主要是佛陀及十方佛救渡世間苦難



[如是我聞]有多種作用:一、尊佛遺教,尊重佛陀的教導;二、異外道,為了區分此為佛教經典而非外道的經典;三、息諍論,證明此經是佛陀所說而非阿難自己所說,如是我聞四個字,可以平息大家的爭論而得意見統一。



羅漢的心境應如手畫虛空、畫過無痕

身為佛弟子,大家千萬要記得這句話----手畫虛空、畫過無痕,不能有懷恨之心。不要因為一句不中聽的話而耿耿於懷,剛才發生的不愉快,很快就讓它過去;若是懷恨在心,就是煩惱未斷、心不清淨,必須將不好的思慮捨棄掉。



◎上人講法是以事顯理



◎身體不適,無法起身禮佛,在心中默念佛號亦無不可



◎因果讓自己想到騎機車時闖黃燈,說不定也影響到了別人。

◎難行能行才是菩薩道

◎自己不要造口業也不要讓別人造口業

◎一個人心地再好,脾氣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

◎要讓心靜下來,可觀察自己的呼吸

◎心定—修行就是要走入人群,上人有提到如何修行,修養自己的脾氣,較容易生氣的人不容易交到朋友,如果忍不住發脾氣時就如同火燒功德林,要學會如何對待如何每一種人。

別人罵我們時可能有四種反應的選擇:

◎別人罵你,馬上回應

◎別人罵你,沒有馬上回應,但臉色不好

◎別人罵你,沒有馬上回應,但態度上沒有表達出來

◎別人罵你,是為你好,為什麼要去反抗呢

◎ 學習修身養性是學無止盡

◎ 脾氣好壞跟家庭環境也有關係,父母親對於一件事情的處理態度也會影響往後自己處理事情的態度。



一、如今慈濟在台灣發展已四十年,如何印證在< 無量義經>的經典內容

◎頭目髓腦悉施人---骨髓捐贈

◎無量大悲,救苦眾生;是諸眾生真善知識,是諸眾生大良福田,是諸眾生不請之師,是諸眾生安樂處、救處、護處、大依止處,處處為眾作大導師,能為生盲而作眼目,聾劓啞者作耳鼻舌,諸根毀缺能令俱足,顛狂荒亂作大正念;船師、大船師,運載群生,渡生死河;置涅槃岸;醫王、大醫王,分別病相,曉了藥性,隨病授藥,令眾樂服----慈善、醫療

◎除世熱惱、致法清涼----居家關懷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dar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