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區慈青學長會精進人文共修 960307 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
導讀人:陳勇良學長、方怡琇學姊
與會人:莊大輝師兄、吳冠霖師兄、林達宏師兄、莊雪吟師姊、呂宗昆學長、楊忠穎學長、謝方逸學長、郭家林學長、陳蓓燕學姊、吳沛滕學姊、馮琡琂學姊、蔡佳玲學姊、劉秀儀學姊
高雄區慈青學長會精進人文共修 960307
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 陳勇良 恭錄
Page 60-70
以陀羅尼,無礙辯才,請佛轉法輪,隨順能轉
陀羅尼是印度文,是總持,能持能遮之意。
能持: 佛陀所說的教法與功能,都能接受。
能遮: 遮止一切惡法,預防不善法的發生。
陀羅尼有四種:
1.法陀羅尼: 佛所說一切教法,他都能總持受持。
2.義陀羅尼: 把佛陀的教義好好運用而不忘失。
3.咒陀羅尼: 有禪寂訂立的功夫,持咒成功可以得到感應。
4.忍陀羅尼: 我們想要為眾生做事,必須堪忍一切苦。
與會的大菩薩因為具足四種陀羅尼,所以辯才無礙。
佛法如輪,一方面可以輾破罪業的種子,一方面可以普及一切的眾生。
有了轉法輪的公德(也就是說佛法),才能去除惡業。
佛陀說法就是在轉法輪,佛法要說給許多人聽,所以菩薩時時刻刻請佛陀說法。
因為說法的人不但要先去理解教法,同時也要實行教義然後再加以宣講,這才是實在的法。法一定要流入心中再顯露出來。
為了學佛度眾生,我們必須要多聽,多研究,聽了之後還要身體力行。
菩薩不但上求佛道,在吸收佛法,調整身心,在去除煩惱後,更以智慧辯才,來教化眾生。
菩薩能夠得一善而拳拳服膺(ㄧㄥ 義指; 牢牢地記在心上。)而且學無止境。 我們也要一面學習,一面教別人。
接收並且好好牢記,運用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,上求佛道,在吸收佛法,調整身心,在去除煩惱後,以智慧辯才,來教化眾生。
微渧先墮,以淹欲塵;開涅槃門,扇解脫風,除世熱惱,致法清涼。
微渧先墮,以淹欲塵: 渧(滴水之意)佛法如朝露,雖然細微,但經過一夜滋潤塵土,第二天清晨不會飛揚。我們接受佛法也是一樣,每天一點一點漸進研究,心中的煩惱,因為法水點點滋潤而減輕許多。
開涅槃門,扇解脫風: 涅槃是佛寂光的境界,是寂靜之意。
除世熱惱,致法清涼: 菩薩說法是希望眾生能除去煩惱,聽到佛法的音聲,能使人煩惱去除,就好像接受法雨滋潤般的清涼。
高雄區慈青學長會精進人文共修 960307
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 方怡琇 恭錄
Page 70-80
我們接受佛法,每天一點一滴漸進地研究,心中厚重的煩惱,因為法水點點滴滴的滋潤而減輕許多,雖然煩惱仍舊存在,但是在無明煩惱即將生起之時,可及時提醒自己,不可以隨便發脾氣,要透視煩惱的虛幻性,使我們心中的無明、垢穢不再滋生。我們學佛就要訓練到心不動念,順境時心不動念,遇逆境時也不傷心;生氣有時可以「氣死人」,過度高興同樣也會令人樂極生悲。
眾生都有不好的習性,若能時時反照自心,以佛法調伏無明、欲念,日子一久就會成為一種習慣。
修行要老老實實、腳踏實地,不要為名利而修行。因欲境容易誘惑人心,使人墮落。生氣是煩惱,歡喜的妄念生起也是煩惱。
次降甚深十二因緣,用灑無明老病死等。猛盛熾然,苦聚日光;爾乃洪注無上大乘,潤漬眾生諸有善根。
「生苦」只是一個開始,外面的境界,不論是苦或樂,都會誘引人去追求五欲而造業。由此可見,人生苦多於樂,每一天的舉止動作,也大都是造作苦因。我們從出生開始,經歷幼年、少年、中年乃至老年,身體就在不知不覺中,隨著歲月而產生變化。年輕時滿懷雄心壯志,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,然而有的人事業未成但年歲已老大,感嘆自己頭髮已白,卻一事無成,這種並非真正的覺悟,而是求不得,心灰意冷的感覺。
而人的年紀老大之後,身歷其境就會慨嘆老苦的滋味,不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都漸漸地衰敗了,這就是老之苦。有了生就會老,老了各部分的機能就會衰退,身體機能一衰退,毛病就多了。不過,病並非老人的專利,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生病。蠢動含靈皆愛惜生命,因此「死」是眾生所恐懼的。而其中之一的解脫之道,即念佛法門,人在臨終的時刻,眷屬最好不要在身旁啼哭,應該幫亡者助念佛號,以免讓死者的精神分散。而亡者過去所造的業,如果惡業重大,當外在的業緣顯現時,又受到眷屬哭啼的影響,心念一散亂,神識就會渺茫地隨著業力轉入地獄、餓鬼或者畜生道,自己都無法做主。世人常說,任何事都應該學,唯有死不能學。但是,我們身為佛教徒,別的事可以不必學,死則不能不學。「生死事大」,念佛的人要念得心念清明,解脫與否就在這一刻。
「潤漬」,如一件乾燥已久的東西,我們必須以水慢慢浸泡,才能滲透到裡面;若只是潑在表面,往往無法被吸收。法不必多,想要救度眾生,一下子運用太多太深的法,眾生也無法吸收,重要的是要有耐心,不間斷地分析引導。
◎持應該是擁有、實踐的意思。
◎讚美當警惕。
◎要專心的念佛、好好的念佛
◎「潤漬」也有如師姑、師伯在陪伴慈青,也是一步一腳印的給予慈青鼓勵、且有耐心、不間斷地分析引導。
◎有位老師課程教得很好,但總感覺不得志,這也許也是一種求不得苦。
◎ 面對親人時應保有一份「出離」的心
◎有天晚上心裡有很多問題,清晨四點即起床,跟隨著大愛台誦法華經,原本以為精神會很不好,結果那天精神出奇的好,特別有寂靜的感覺。往後有遇到問題時總會想著要清晨即起唱誦法華經。
◎參加讀書會時也感覺到有寂靜的感覺
◎回去精舍的環境也有寂靜的感覺或是參與志工活動(養老院)的時候也常有寂靜的感覺。
◎生命價值觀會以助人為出發。
◎上人對好的話、好的事物很敏感。
◎見苦要知福
◎要得也必須要捨
*討論一:當無明煩惱即將生起之時,有及時提醒自己而滅除煩惱的經驗嗎?
*討論二:是否曾有求不得苦的經驗?
*討論三:生命的價值觀是什麼?
*討論四:參加慈青、學長會的過程中曾經忍過什麼樣的苦嗎?
*討論五:曾經聽過那一句話,在您心生煩惱時及時化解了!!
*討論六:在參加慈濟的過程中曾有過寂靜的經驗嗎?
- Mar 08 Thu 2007 13:56
高雄區慈青學長會精進人文共修 960307 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